消费 spenbing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消费 > 40岁后观众逐渐消失在电影院:消费方式变了,还是内容供应不足

新闻

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万和电气连续三年领跑一级能效燃气热水器市场 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万和电气连续三年领跑一级能效...

近日,奥维云网正式向万和电气颁发“中国一级能效燃气热水器连续三年销量第一”证书,这一殊荣不仅彰显了...

  • 【品牌福利大放送】小米平板7 Pro:支持政府补贴,...

    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款高性能、便携且功能丰富的平板电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娱乐和工作的得力助手。小米平板7 Pro,作为小米家族的最新力作,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雅的设计以及丰富的功能,正逐渐成...

  •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新进展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9月20日-22日,2024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诊疗规范和新技术研讨会》暨第21届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

  • 城家签约丨大零号湾,1932间!

      导语:上实城开携手城家共建全龄友好大社区 明永乐二年,夏元吉主持“江浦合流”开凿工程,形成“浦江第一湾”初貌。 这只是“第一幕”。 600多年后,“第二幕”开演:依湾伴校的“大零号湾”崛起。 作为...

  • 淘宝毕业季,用胶带助力高校学子轻装启程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

  • 百事公司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共同打造盛夏趣味之旅

    盛夏临近,各地洋溢着专属夏日的快乐氛围。全球领先的食品饮料巨头百事公司将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推出三款疯狂动物城主题“趣泡”限定特饮,以此开启2024年这场奇妙的盛夏旅程。 作为百事公司旗下特调...

商业

第137届广交会开幕首天 中企跨境三方对谈把脉跨境B...

日前,第 137 届广交会在广州启幕。对于全球客商来说,广交会不仅是优质企业的“竞技场”,也是全球贸易的...

40岁后观众逐渐消失在电影院:消费方式变了,还是内容供应不足

发布时间:2023/03/10 消费 浏览:269

在猫眼APP上查到动画电影《灌篮高手》定档上映消息,42岁的市民杨旭激动地点了“想看”,然而他尴尬地发现,作为国内电影营销专业APP,其年龄分类从20—40岁,每5岁分为一档,然而“40岁以上”则直接分为一类——“这是说在电影市场,我跟60岁、70岁甚至更高龄的爷爷奶奶辈是同一类型了?”

更“扎心”的可能来自业内数据统计:40岁左右的电影观众占比降至1%以下,而“40岁以上”年龄跨度虽远超20-40岁,但在电影观众中整体占比仍不高。

40岁之后,观众真的就和电影院渐行渐远了吗?

“40+观众”成电影市场独一档

日前,记者在保利国际影城上海世博店连续两晚走访发现,前来观影的观众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除此之外,有一位母亲表示“陪女儿来”,还有一对“70后”夫妻则是“孩子上学去了”。在新天地的UME影城、SFC上影影城美罗城店等电影院同样以年轻观众为主。

来自猫眼2022年购票用户数据显示:20—24岁观众占比24.2%,25—29岁观众占比22.2%,是电影市场两大“主力年龄区间”,而30—34岁、35—39岁则分别占据18.3%和13.9%。20岁以下观众没有延续过去两年上升之势,由2021年的8.5%降至6.7%,不过00后观众仍在持续提升、05后观众逐渐走进电影院,正成为市场新力量。相比之下,“40岁以上”人群虽然年龄跨度大、人口总数多,但作为电影观众仅占14.7%。

猫眼研究院分析师刘振飞介绍,从目前的观众年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17—18岁开始观众占比迅速提升,22—23岁达到观影占比峰值,27—30岁左右则开始快速下降,40岁左右的单一年龄占比已经降至1%以下。“从趋势来看,30岁前后生活重心转向家庭是观众文娱消费习惯改变的核心原因,不过2023年《熊出没·伴我“熊芯”》票房突破14亿,成为中国电影市场首部票房破十亿的亲子电影,反映出亲子市场的强大潜力。40岁开始,观众文化消费渐渐转向其他市场。”

“40岁+”观众为啥不去电影院?

“我实在是没时间去电影院。”今年45岁的教育行业从业者武先生有两个儿子,“这个年纪在企业是‘夹心层’,本来事就多;业余要辅导孩子功课、参加兴趣培养,每周末还要安排全家亲子活动,首选是在户外,时间排得很满。”武先生印象里,上一次看电影还是《我和我的祖国》。

“累”是不少40岁以上观众不再轻易走进电影院的共同理由。去年至今,41岁的刘啸看了两场电影,“一场是很多朋友都说不错的,我和太太找了一天晚上等孩子休息了去看,结果我俩都在电影院里睡着了。”刘啸说,最近的一场则是带孩子去看《熊出没》,“在电影声和孩子的叫声中我又睡着了。”他从事外贸行业,“这几年压力比较大,也要熬夜,但精力确实不如当年”。

而漆黑电影院里的光影刺激和震耳欲聋的声效则是部分观众不再进入电影院的原因。“现在的电影屏幕很大,有些视觉效果故意刺激,还有声音效果,一下一下都像敲打在我心脏上。”今年54岁的刘女士已经多年不进电影院,尽管孩子常常鼓励她去感受,但她仍觉得漆黑封闭的环境“让人不舒服”。

此外,还有部分40岁以上的观众则认为如今流行的电影题材对他们不再有吸引力。“目前影院排片高的电影大片,不少是强调视效的,这对我来说已经没必要了。”今年48岁的王女士从事艺术品交易工作,她更喜欢能引起人情感共鸣和思考探讨的电影,“但这类电影对视效要求没那么高,反而对观影环境要求更高。相比身边坐着陌生人甚至还有人聊天、玩手机,有片源的情况下我会首选在家里看投影。”

吸引“40+观众”主要靠题材

40岁以上的观众真的不愿再走进电影院了吗?但从猫眼多部电影的观众画像分析来看并非如此。

据统计,中国影史上票房突破10亿元的电影中,《长津湖》系列、《我和我的祖国》、《芳华》、《悬崖之上》等电影,40岁以上的观众成了主力观影人群之一。

例如《我和我的祖国》的用户画像中,40岁以上人群达到21.2%,仅次于25—29岁群体;票房57.75亿元的《长津湖》,这一比例则达到22.1%;而《悬崖之上》、《芳华》中这部分观众更是占到24.5%和30%以上,成为观众最多的年龄段。在刘振飞看来,说明虽然40岁以上群体渐渐远离电影市场,但只要有喜欢的题材,仍会走进电影院。

40岁以上的观众爱看什么题材,或许可以从今年春节档的三部电影一窥特点。以历史为背景的《满江红》吸引了17.4%的40岁以上观众,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这一数字则下降到15.7%,而动画电影《深海》只有12.5%。

把时间线延伸至2022年,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狙击手》,用户画像中40岁以上观众占33.7%,远超其他年龄段。“以2022年为例,《狙击手》《尼罗河上的惨案》《妈妈!》《黑客帝国:矩阵重启》等影片同样吸引了更多年长用户的关注,其中包括了经典IP重启、经典小说改编,以及时代背景、故事内容等更受年长用户喜爱等多种维度。”刘振飞说,像《放牛班的春天》《美丽人生》《海上钢琴师》等经典影片的购票画像,40岁以上观众的占比明显高于行业均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历史、战争、现实题材及经典IP仍受到40岁以上观众的喜欢,也正得益于近年来如《长津湖》等此类题材“爆款”,来自猫眼的数据显示40岁以上观众到影院观影小幅提升。

期盼更多元文化增值服务

“千万不要小看中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热情。”最近,杨旭一直向周围人推荐《灌篮高手》电影,“情怀拉满,品质上乘,票房肯定要爆”。然而当同事推荐给他一套《灌篮高手》手办时,却被他嫌弃“谁买这塑料玩意儿”。

“从收益的角度,项目首选还是对准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事影视制作的吴先生坦言,无论从电影票房、衍生品开发到IP延续,影视产品开发还是针对年轻人,“数据不会骗人。比如《流浪地球2》众筹的衍生品中,有多少会是40岁以上的人购买的?”

40岁之后,杨旭文化消费的重心已经转向舞台剧、音乐会等。“虽然单价高很多,但一方面可以现场感受作品魅力,另一方面还有文化活动可以参与,比如有的舞台剧后可以跟主创交流,有的展览会配套专家讲座等,文化消费有延续性。”在他看来,电影是最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可又是离大众最远的,“路演可能是唯一可以和创作者交流的渠道,但普通观众根本买不到票。”

不少观众也表示,希望除了看电影本身,还能有更多的增值服务。王女士建议,海内外很多剧场会深入社区,以剧场“粉丝团”的方式组织编剧课程、剧本朗读、实验版赏析等多种活动,希望未来电影也能有这些拓展:“让不同的消费者都能获得满意的文化服务。”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