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品牌福利大放送】小米平板7 Pro:支持政府补贴,...
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款高性能、便携且功能丰富的平板电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娱乐和工作的得力助手。小米平板7 Pro,作为小米家族的最新力作,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雅的设计以及丰富的功能,正逐渐成...
-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新进展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9月20日-22日,2024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诊疗规范和新技术研讨会》暨第21届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
-
城家签约丨大零号湾,1932间!
导语:上实城开携手城家共建全龄友好大社区 明永乐二年,夏元吉主持“江浦合流”开凿工程,形成“浦江第一湾”初貌。 这只是“第一幕”。 600多年后,“第二幕”开演:依湾伴校的“大零号湾”崛起。 作为...
-
淘宝毕业季,用胶带助力高校学子轻装启程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
-
百事公司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共同打造盛夏趣味之旅
盛夏临近,各地洋溢着专属夏日的快乐氛围。全球领先的食品饮料巨头百事公司将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推出三款疯狂动物城主题“趣泡”限定特饮,以此开启2024年这场奇妙的盛夏旅程。 作为百事公司旗下特调...
商业
-
破解外贸增长密码!中企跨境×36氪研究院白皮书首发
在全球贸易数字化浪潮下,跨境B2B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助力中国企业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中企跨境携手36氪研究院将在近期联合发布《2025年跨境B2B采购买家行为分析及采购渠道研究》白皮书,并...
-
借助“流量+留量”营销型外贸B2B独立站 中企跨境为出...
2025年,要说B2B企业做出海生意找客户的第一步要做什么,那一定是搭建独立站。 2025年的今天,外贸企业对搭建独立站的必要性已经非常清楚,建独立站已经成为B2B外贸企业的共识。企业做独立站的目...
-
CHRO必读:如何从提升员工体验赋能经营、驱动人效
员工体验的话题已探讨多年,但对于很多人力资源1号位而言依然面临诸多难点:如何从0到1搭建、如何有效落地、如何持续运营等,基于此易路发布一系列解决方案。 近两年,出于降本增效、赋能经营、提升核心员工留...
资本助力中式快餐在上海做大做强 兰州牛肉面要变身“中国麦当劳”?
发布时间:2021/09/06 消费 浏览:342
一百多年前,马保子开始在兰州走街串巷,吆喝自创的热锅子牛肉面。这碗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发扬光大,打响了兰州牛肉面的名号,成为国人家喻户晓的美食。
如今,在上海,几个创立不久的新品牌,正在接过复兴兰州牛肉面的大旗。
遍地开花
一夜之间,上海的兰州牛肉面店似乎遍地开花。
商圈、商场、办公楼,人流密集的地方,随处可见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的招牌。这些陌生的名字,总让人感觉他们来自遥远的兰州。但实际上,这三个品牌是不折不扣的上海制造。
2019年7月,上海花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马记永品牌正式开始运营。一年后,上海陈香贵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诞生。一个月后,张拉拉所属的上海张啦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开张。
三个上海品牌在兰州牛肉面这条赛道上,开始飞速扩张。只要打开大众点评搜索一下,就会验证这一惊人的趋势——仅仅在上海,陈香贵已经开出了58家门店,预备开业46家。马记永在上海的门店有46家,还不包括预备开业的33家。张拉拉在上海的门店数量也超过了30家,有15家尚未开业。
空间巨大
为什么是兰州牛肉面?因为资本希望它成为中国的麦当劳。
一直以来,中国餐饮市场“池大鱼小”。一个数据,在说起这一现象时总被引用——我国餐饮行业规模2019年达到4.7万亿,2010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11.4%。但中国餐饮连锁化率约为10.3%,相较于美国(54.3%)和日本(49.7%)有较大提升空间。
这一提升空间,也就意味着巨大的利润想象空间,投资人当然不愿意错过。
实际上,近年来投资人一直在寻找着中国的麦当劳,寻找着中国餐饮市场的这条大鱼。随着中国消费升级,包括餐饮在内的诸多行业,逐渐从“复制”国外的路径,转变到聚焦中国消费者需求和习惯的“原生”模式。类似海底捞等一些中国餐饮品牌,逐步打出了一片天地,但相对于麦当劳这种巨无霸,差距还很大。
此时,兰州牛肉面作为国民美食之一,开始被投资人注意。
这是一条标准的“有品类无品牌”赛道,一碗牛肉面,似乎拥有了中式快餐做大做强的一切要素。
首先是速度。更快的速度,意味着更多的利润。兰州牛肉面的流水线制作非常高效,一般5分钟就能出餐。吃一碗面的时间也不会超过30分钟,翻台率很高。三个新兴品牌每家店的客单价在40元左右,每月营业额能做到50万至60万元。
接着是标准。去到全世界任何一家麦当劳,你都能买到一样的汉堡。餐饮行业想要形成规模,标准化是必由之路。兰州牛肉面本身日常需要的原材料并不复杂,目前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不难发现,这次崛起的三个新品牌,售卖品类基本一样,店面元素也高度统一,背后肯定有标准化供应链的支撑。
最后是品牌。兰州牛肉面,不用市场教育,品牌效应已经深入人心。而三个新兴品牌在此基础上,通过升级店面、产品、服务,来打造自身的调性。他们的店面设计更加精致潮流,食材器具更加考究,店员的装束也仿效日本拉面店,整体给人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摆脱了以往兰州牛肉面街边小店的形象。为了加深消费者印象,马记永甚至提供“免费加面”,此举在兰州牛肉面领域从未有过。
有了这三个要素,新兴兰州牛肉面品牌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单店利润,完善优化标准化与流程化的经营模式,然后寻求快速扩张,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从上海开始
兰州牛肉面曾经有过一次上市梦。
2009年,兰州50家规模不大的牛肉面店准备组团冲击创业板。不过,众口难调,这一计划最终难产。
十几年后,兰州牛肉面在投资人的助力下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选择从上海开始,并不是一种巧合。
上海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座城市人口密集且外来人口比例很高,为品牌提供了规模化发展的流量基础。如果能在上海立足,说明品牌和模式得到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白领消费人群的认可。有了这份认可,品牌可以迅速在其他一二线城市甚至国外加以铺开。
上海又是国际金融中心。品牌在这里的表现,必然会受到各路资本的注意,口口相传之下,获得融资将会更加便利。一位牛肉面的创始人曾说,在上海,他追着顾客跑,投资人追着自己跑。这是创业者愿意看到的烦恼,毕竟每一次新的融资,都关系到自己的下一轮发展。
如此情境下,兰州牛肉面能从上海成功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吗?
问题还是不少。
手握融资大规模开店,迅速烧钱抢占市场,再择机上市。套路似乎始终如此,只是对象换了一个又一个,这一过程似乎不可避免。在这一模式下,一种餐饮业态到底能开多久?如何管理快速增加的那么多家店铺?
也有人认为,中餐不适合快餐化。就兰州牛肉面而言,拉面师傅是关键。培养一个合格的拉面师傅需要时间,这样开张的速度,优秀的拉面师傅是否能跟上?外卖也是掣肘,麦当劳可以带着走、拿着吃,而牛肉面一旦做外卖,口感会差很多,而且缺少了“锅气”。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也许是影响兰州牛肉面能否成为“中国麦当劳”的关键。
这些新兴品牌的尝试会不会成功,最终只能交给市场去检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