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品牌福利大放送】小米平板7 Pro:支持政府补贴,...
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款高性能、便携且功能丰富的平板电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娱乐和工作的得力助手。小米平板7 Pro,作为小米家族的最新力作,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雅的设计以及丰富的功能,正逐渐成...
-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新进展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9月20日-22日,2024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诊疗规范和新技术研讨会》暨第21届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
-
城家签约丨大零号湾,1932间!
导语:上实城开携手城家共建全龄友好大社区 明永乐二年,夏元吉主持“江浦合流”开凿工程,形成“浦江第一湾”初貌。 这只是“第一幕”。 600多年后,“第二幕”开演:依湾伴校的“大零号湾”崛起。 作为...
-
淘宝毕业季,用胶带助力高校学子轻装启程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
-
百事公司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共同打造盛夏趣味之旅
盛夏临近,各地洋溢着专属夏日的快乐氛围。全球领先的食品饮料巨头百事公司将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推出三款疯狂动物城主题“趣泡”限定特饮,以此开启2024年这场奇妙的盛夏旅程。 作为百事公司旗下特调...
商业
-
破解外贸增长密码!中企跨境×36氪研究院白皮书首发
在全球贸易数字化浪潮下,跨境B2B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助力中国企业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中企跨境携手36氪研究院将在近期联合发布《2025年跨境B2B采购买家行为分析及采购渠道研究》白皮书,并...
-
借助“流量+留量”营销型外贸B2B独立站 中企跨境为出...
2025年,要说B2B企业做出海生意找客户的第一步要做什么,那一定是搭建独立站。 2025年的今天,外贸企业对搭建独立站的必要性已经非常清楚,建独立站已经成为B2B外贸企业的共识。企业做独立站的目...
-
CHRO必读:如何从提升员工体验赋能经营、驱动人效
员工体验的话题已探讨多年,但对于很多人力资源1号位而言依然面临诸多难点:如何从0到1搭建、如何有效落地、如何持续运营等,基于此易路发布一系列解决方案。 近两年,出于降本增效、赋能经营、提升核心员工留...
重点大学本科生报考普通院校研究生,如何理性看待“逆向考研”?
发布时间:2022/10/20 教育 浏览:260
近日,“双非”高校武汉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学校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中,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有159人,占比5%,其中,来自211、985高校且第一志愿报考的新生分别有38人、8人;985高校包括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
消息一出,“逆向考研”现象引起热议。所谓“逆向考研”,是指“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报考“双非”高校(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研究生,也有人把“双非”高校更宽泛地理解为非原“985高校”、非原“211高校”。总之,“逆向考研”是指学生从较高级别高校考到较低级别高校深造学习的一种现象。那么,为何出现这一现象?“逆向考研”说明了什么?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为何出现这一现象
“逆向考研”风早在去年就开始刮了。2021年,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官方公布,报考该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来自“双一流”高校,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此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毕业生。
今年,“逆向考研”的现象似乎更普遍了,全国各地不少“双非”高校都出现了名校生“逆流”现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中,来自985院校的有14人,来自211院校的有48人,共占比5.8%。昆明理工大学公布的新生数据显示,学校2022级研究生新生中,有92名本科来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四所C9高校。在深圳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源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学生,来自“双一流”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创历史新高。
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首先是考研竞争加剧,压力增大。近年来,考研人数节节攀升,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2021年达到377万,2022年更是飙升至457万。“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所产生的考研热、慢就业等观念,促使越来越多人报考研究生,而一些知名院校的招生计划并没大幅扩大,无形中加剧了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高校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也随之水涨船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叶璟分析认为,与其报考名校高分落榜,不如报考“双非”高校拔得头筹,成为了一些考生选择“逆向考研”的出发点。
其次,部分考生心态发生变化,专业前景、地理位置以及就业机会越来越成为现实选择。一些“双非”院校虽然整体办学实力比不上“双一流”高校,但在某些学科专业上相比并不逊色,“专业优先”也就成为了一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考研时的首选。叶璟告诉记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香料专业很有优势,因此不少名校学生愿意报考。”除了专业优势,地理位置、就业机会也成为考生选择时考量的因素之一。“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元,不少学生纷纷选择报考上海高校。”上海海事大学有关负责人说。
再次,部分“双一流”考生因高分“落榜”而调剂到“双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比如,近几年来热门的计算机、信息工程、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报考人数大幅上升,一些学校的这些专业甚至出现名校“调剂生”人数甚至超过了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学生人数。
莫被“名校论”绑架
该如何理性看待“逆向考研”?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逆向考研”引发关注,是因为它挑战了“学生只有‘向上’考研才是正道”的教育理念。事实上,只看是否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而对一所高校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而对个体学历身份的歧视更是一种陈旧观念。客观上,学生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学术理想、兴趣爱好、考研竞争力、学校所在地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读研学校及专业,简单地以“向上”还是“向下”考研来做出优劣评价,颇不客观。“逆向考研”现象显示了部分学生考研、读研的多样化选择,这种多样化选择的教育格局蕴含了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先进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逆向考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从“挑学校”到“挑学科”的观念转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理性的考研本就不应该以追逐学历为首要目标。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大学,接受通识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选择办学实力强的学科、专业,这是更为理性的考研规划。事实上,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科和专业的办学实力最强。“有些大学综合排名可能并不高,但它的某一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在业内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世界一流大学。”樊秀娣认为。
如今,很多“双非”高校都在走“专而特、专而精、专而优”的路线,跟名校的同类学科相比更具竞争力。今年,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新生中,15%来自“双一流”本科院校,“这一专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师资从国外引进,和一些名校不相上下,吸引了不少名校学生报考。”上海海事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研究生培养上聚焦“对外经贸”特色,多学科协调综合发展,其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双高原”学科报名火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逆向考研”现象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必然出现的一种选择。选择“双非”高校报考研究生,客观上分离了就读学校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关联,破除了唯名校论。对于已有“双一流”身份的高校,相当于多了一次对学生进行过程选择的机会,显然对学校的品质提升和增加流动性更有利。对“双非”高校无疑也属利好,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论,促进各种办学资源更理性地依据专业实际需求而非学校的名气配置。
考研是人生“进路”而非“退路”,“逆向考研”不过是部分学子选择了更为理性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这并不意味着“退而求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