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品牌福利大放送】小米平板7 Pro:支持政府补贴,...
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款高性能、便携且功能丰富的平板电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娱乐和工作的得力助手。小米平板7 Pro,作为小米家族的最新力作,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雅的设计以及丰富的功能,正逐渐成...
-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新进展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9月20日-22日,2024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诊疗规范和新技术研讨会》暨第21届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
-
城家签约丨大零号湾,1932间!
导语:上实城开携手城家共建全龄友好大社区 明永乐二年,夏元吉主持“江浦合流”开凿工程,形成“浦江第一湾”初貌。 这只是“第一幕”。 600多年后,“第二幕”开演:依湾伴校的“大零号湾”崛起。 作为...
-
淘宝毕业季,用胶带助力高校学子轻装启程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
-
百事公司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共同打造盛夏趣味之旅
盛夏临近,各地洋溢着专属夏日的快乐氛围。全球领先的食品饮料巨头百事公司将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推出三款疯狂动物城主题“趣泡”限定特饮,以此开启2024年这场奇妙的盛夏旅程。 作为百事公司旗下特调...
商业
-
破解外贸增长密码!中企跨境×36氪研究院白皮书首发
在全球贸易数字化浪潮下,跨境B2B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助力中国企业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中企跨境携手36氪研究院将在近期联合发布《2025年跨境B2B采购买家行为分析及采购渠道研究》白皮书,并...
-
借助“流量+留量”营销型外贸B2B独立站 中企跨境为出...
2025年,要说B2B企业做出海生意找客户的第一步要做什么,那一定是搭建独立站。 2025年的今天,外贸企业对搭建独立站的必要性已经非常清楚,建独立站已经成为B2B外贸企业的共识。企业做独立站的目...
-
CHRO必读:如何从提升员工体验赋能经营、驱动人效
员工体验的话题已探讨多年,但对于很多人力资源1号位而言依然面临诸多难点:如何从0到1搭建、如何有效落地、如何持续运营等,基于此易路发布一系列解决方案。 近两年,出于降本增效、赋能经营、提升核心员工留...
上海构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保姆式”配套服务
发布时间:2022/11/18 新闻 浏览:205
上海构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保姆式”配套服务
外资生物医药企业紧抓“上海机遇”
在华发展策略发生改变:推动在中国市场布局高端化发展、不断扩大生产线加大研发投入
3个月时间能建成一家高科技产品工厂吗?听上去有些不太现实,但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里,这样的落地速度已成为现实。
11月11日,全球最大医疗激光设备企业科医人在中国的首个创新基地于外高桥保税区启用,从签约到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落成,仅用了短短60余天。科医人亚洲高级总裁翟琪瑛告诉记者,这样的速度简直“不可思议”,“能在3个月之内,把一座高科技现代化工厂建起来,这让我们企业亲身体会到了上海优良的营商环境”。
近两年,看好上海、投资上海的外资生物医药企业不在少数。记者在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获悉,全球药企前20强中的18家和医疗器械前20强中的17家已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随着中国医药产业自身的成长,外资企业在华的发展策略已经发生改变,想要继续抓住中国这个全球生物医药最具发展机遇的市场,外资医药企业或许离不开“上海机遇”。
高端化竞争时代
说到外资医药企业近两年在中国市场经历的变化,“本土化”一定是最频繁被提及的词语之一。中国近年老龄化趋势显著,又是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必然是医药外企的“必争之地”。很大程度上,这种本土化战略也是为疫情所助推。外资企业必须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以求更加稳定的本地供应链。
但外企的“本土化”并不只是“本土化生产”这么简单。许多跨国医药企业也希望能够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将更多的高端化生产线放到中国,其代表是众多将高端器械国产化的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如西门子、波士顿科学等。
业内人士指出,长期以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大多依赖进口,近年来关于加快推进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的讨论从未停止,部分省市已经在医药器械采购领域发布了试水政策,为应对潜在的中国市场采购趋势变化,许多外资企业也在主动考虑将原本进口的产品转本土化生产。下转4版(上接第1版)
另一方面,外企的策略变化和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崛起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在某些产品领域,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已经显著提高,不少中国企业如联影、迈瑞、微创等已经崛起,外企优势不再。但总体而言,在一些高端器械生产领域,国内企业和跨国企业还有一些技术差距,而这,正是外企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生态圈成关键
在此背景下,外资生物医药企业正在推动“本土化”向“高端化”发展,这种升级要求企业将更多研发的力量和更多的人才资源配备到本地。
上海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质的人才资源,正促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医药企业将生产基地、创新中心、研发中心落地。2021年,阿斯利康宣布正式启用位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同年,美敦力医疗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临港新片区;2022年8月,基因测序上游设备巨头因美纳在沪正式启用在华首个生产制造基地,计划未来5年将投资超4.5亿元,逐步实现高端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全面本土化生产;几乎同时,总投资超7亿元的直观复星总部及产业化基地在张江科学城开工建设,按照设想将打造集技术、培训、服务、支持为一体的本土化手术机器人生态系统……
“我们在生物制药生产基地落地前,对全国多个城市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评估,比如是否贴近制药产业的核心区、人才的可及性等,因为生物医药这个行业对人才的教育背景和行业经验等要求较高,从这些角度来说,上海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彬告诉记者。
勃林格殷格翰是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合同开发生产服务商,2013年就在浦东张江设立了外企在华首个生物制药生产基地,与不少国内初创创新药企业合作过,可以说见证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生态链的一步步完善。
十年间,张江的医药产业基础优势越来越强。王彬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十年前公司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许多落户张江的创新药企业都成了勃林格殷格翰的合作伙伴,一同开发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2020年,勃林格殷格翰又对张江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进行了二期扩建,目前已经完工,预计总产能将达到6000公升的规模。
全环节服务助力外企扩容
良好的产业基础离不开顶层设计。上海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发展突破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1年,上海市出台《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通过六个方面重点支持创新药品、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生物医药装备和材料、新型服务外包等四大产业发展。
对于外资医药企业,上海市在2020年发布的《上海市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规定》明确了跨境研发通关、跨境金融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出入境和停居留、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便利化政策,为生物医药外资企业在沪发展打造了优良的营商环境。
翟琪瑛将上海的营商优势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如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环境,厂房基础是否能允许企业快速建厂;一方面是软件,如政府团队的专业性和高效率。据他回忆,在去年年末,科医人管理层团队第一次来外高桥会谈,仅用了1小时,就决定了要留在这里,主要还是出于对于上海营商环境的信任。
选择上海也并没有让科医人失望。实际上,科医人与外高桥的合作意愿在今年年初就已达成,经历了疫情的突发因素,6月科医人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签约。在各方的努力推进之下,科医人生产基地项目按下“加速键”,如约在一年之内完成了落地。
无独有偶,因美纳的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在2021年第二季度获批,建设过程中也遭遇了疫情,但仍然在今年8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落成与启用。因美纳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构建“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政策支持体系,为因美纳建造生产基地提供了沃土。
翟琪瑛也提到,上海为企业提供的各种配套措施几乎是“保姆式”的服务,并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企业有什么不懂的,政府会告诉你怎么做,带着你一步步完成”。翟琪瑛介绍,医疗相关的法规专业性很高,手续复杂,同时,进口医疗器械转本土生产本身还是一个新事物,相关政策如何落地各方也都在探索。在合作的过程中,翟琪瑛感受到了政府团队的决心,“他们就是一心想把事情做好。”
据他透露,未来科医人会在本土化生产成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线,加大对中国的研发投入,也希望借助保税区优势将产品销售到海外,让更多国际消费者也能用上“上海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