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品牌福利大放送】小米平板7 Pro:支持政府补贴,...
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款高性能、便携且功能丰富的平板电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娱乐和工作的得力助手。小米平板7 Pro,作为小米家族的最新力作,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雅的设计以及丰富的功能,正逐渐成...
-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新进展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9月20日-22日,2024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诊疗规范和新技术研讨会》暨第21届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
-
城家签约丨大零号湾,1932间!
导语:上实城开携手城家共建全龄友好大社区 明永乐二年,夏元吉主持“江浦合流”开凿工程,形成“浦江第一湾”初貌。 这只是“第一幕”。 600多年后,“第二幕”开演:依湾伴校的“大零号湾”崛起。 作为...
-
淘宝毕业季,用胶带助力高校学子轻装启程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
-
百事公司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共同打造盛夏趣味之旅
盛夏临近,各地洋溢着专属夏日的快乐氛围。全球领先的食品饮料巨头百事公司将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推出三款疯狂动物城主题“趣泡”限定特饮,以此开启2024年这场奇妙的盛夏旅程。 作为百事公司旗下特调...
商业
-
破解外贸增长密码!中企跨境×36氪研究院白皮书首发
在全球贸易数字化浪潮下,跨境B2B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助力中国企业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中企跨境携手36氪研究院将在近期联合发布《2025年跨境B2B采购买家行为分析及采购渠道研究》白皮书,并...
-
借助“流量+留量”营销型外贸B2B独立站 中企跨境为出...
2025年,要说B2B企业做出海生意找客户的第一步要做什么,那一定是搭建独立站。 2025年的今天,外贸企业对搭建独立站的必要性已经非常清楚,建独立站已经成为B2B外贸企业的共识。企业做独立站的目...
-
CHRO必读:如何从提升员工体验赋能经营、驱动人效
员工体验的话题已探讨多年,但对于很多人力资源1号位而言依然面临诸多难点:如何从0到1搭建、如何有效落地、如何持续运营等,基于此易路发布一系列解决方案。 近两年,出于降本增效、赋能经营、提升核心员工留...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一起来看复旦科学家们疫情期的实验室坚守
发布时间:2022/05/31 新闻 浏览:404
今天(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面对疫情挑战,复旦大学不少科学家逆行,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驻守在学校的实验室,科研攻关不停步。5月以来,学校又陆续开放了一批实验室,截止5月27日,全校审批开放实验室1221间、开放运行833间,其中一大半在江湾校区。
自3月13日复旦进入准封闭管理期以来,江湾校区累计320余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疫情科研攻关项目、紧迫性科研项目经审批后进行。信息、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一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持续推进,更有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为抗击疫情提供复旦科技利器。
她每天巡检实验室,保障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持续推进
走遍江湾校区交叉学科2号楼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文简称:信息学院)的实验室,是院长、教授迟楠每天必做的功课。
“楼里有超净间等实验室,重大科技设施运转不停歇,必须要有人进行安全巡检。”从3月13日进校以来,迟楠就驻守在交叉学科2号楼,守护着运转中的实验室,每天进行实验室安全巡检,发现水管爆裂、氮气泄露等问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排除大大小小的实验室安全隐患。
就在这栋楼的实验室里,迟楠参与的两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正常运转,同时她在着手申报一个重点研发计划的科研项目。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课题组沉着应对,继续前期科研项目的收尾工作。实验设备无法运到实验室,她就多方协调宽谱光源、光谱仪等设备,保障实验在疫情期间顺利收尾,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为帮助4名无法来实验室的本科毕业生补测毕业设计的实验数据,迟楠搭建水下可见光通信实验的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用学生远程发来发射信号代码数据,进行复杂的光路校准,再将信号接收后的数据发送给学生做远程实验数据处理,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迟楠还带着部分留在实验室的研究生,进行星基的极高频段通信实验,搭建地面等效验证平台,瞄准未来低轨卫星间的通信。
特殊时期,迟楠教授先后两次受邀在国外光通信会议上做大会主题报告,她指导的学生在光通信领域旗舰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直博生胡昉辰在5月22日收获第十八届王大珩光学奖,该奖项每年全国学生获奖者仅30人,他是复旦今年唯一获奖者。随着疫情的向好,更多学生们陆续回到实验室,师生合力开展科研攻关。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背后有整个学院,大家合力保障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持续推进”,迟楠说。“五月以来同学们陆续回到实验室。我们采取‘导师带班制’,一个老师负责两位学生,严格落实实验室安全制度。”
与病毒赛跑,研究新冠奥秘克戎变异株免疫逃逸特征
尽管自己家跟学校仅有一街之隔,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研究员王鹏飞选择离家驻校。在3月13日复旦进入准封闭管理期的前夜,他与实验室的博士后和科研助理住进了学校,在实验室有条不紊地开展科研工作。
年初开始,王鹏飞团队与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团队就在合作评估多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完成实验数据采集。当上海打响疫情防控攻坚战,团队坚守实验室,争分夺秒研究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免疫逃逸特性,在校不到一个月,就完成论文撰写。
5月8日,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王鹏飞、张文宏以及胡子欣团队题为“Antibody Eva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A.1, BA.1.1, BA.2 and BA.3 Sub-lineages”的研究论文。研究进一步证实,对于适宜接种的人群,推广疫苗加强针注射仍然是预防SARS-CoV-2传播,特别是应对奥密克戎株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奥密克戎株疫情虽然较原始株及Delta株的病死率及重症率有所下降,但仍可导致高龄人群或免疫缺陷人群重症率的增加,因此,对适宜接种的人群,进一步提高全程疫苗接种及加强接种比例十分重要。
团队还致力于研究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以期能开发更加广谱、高效的单克隆抗体,对抗新冠病毒新出现的各种变异,相关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他们坚守实验阵地、争分夺秒地进行科研工作,与新冠病毒赛跑,用科技抗疫。
睡在沙发上,开展代谢性疾病生理病理机制课题研究
“我的学生们选择留在学校,继续做实验。我更应该留下来,为他们保驾护航!”3月13日,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下文简称:代谢院)副院长赵同金驻守江湾校区,住进交叉学科2号楼的办公室里,睡在沙发上。同一楼层里就是实验室,赵同金说,这有利于开展代谢性疾病生理病理机制相关课题研究。
江湾生活园区封闭管理后,学生留在宿舍楼里,很多同学实验室里的实验还没来得及收尾,赵同金带着导师和博后等18人团队接着完成同学们未完成的实验。在实验中,液氮是必不可缺的实验用品,如果液氮不足,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代谢院和多家院系多方沟通协调,两次调集液氮资源。
两个月来,赵同金与留校学生们一起做实验,讨论课题,撰写论文。课题组同时开展关于肥胖、脂质吸收、脂肪酸吸收、脂肪肝的四个课题,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实验周期漫长,实验结果与预期有出入,有时候滞于一个环节数天、一两星期……课题组师生沉得住气,逐步筛查,寻找原因所在,更换实验方法,稳步推进。
5月13日,赵同金课题组在Life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DB1 Prepares Brown Adipocytes for Cold-Induced Thermogenesis ”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棕色脂肪细胞中DDB1通过释放暂停的Pol II开启即时响应产热基因转录事件的分子机制,揭示了DDB1在调控棕色脂肪组织应对急性冷刺激下快速产热的生理作用。
云端科研不断线,涌现一批科研成果
在江湾校区先进材料楼内,分布着材料科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先进材料等多个单位的实验室。为了统筹系内事务,维持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重点项目运转,材料科学系系主任俞燕蕾教授在3月底入校工作。
楼内不同院系、实验室的100多名学生在开展实验、科研工作,俞燕蕾早晚各一次巡视实验室,保障实验室安全。俞燕蕾也带领课题组师生为两个国家级项目的结项做好收尾,研究智能液晶高分子新材料及其生物微流控芯片的构筑,开展全光控蛋白标志物BNP/NT-proBNP即时检测设备研制的攻坚,并为参与申请4D打印智能材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做好准备。
保障生活所需的同时,课题组保障云端科研不断线。按照不同的课题方向,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组长带头,分组阅读并讨论文献,分析前期实验结果,探讨论文写作及科研设想等。
不能进入实验室的日子,成为学生们的“沉淀期”,静下心来梳理科研各方面问题,互相交流,互帮互助。俞燕蕾和课题组老师进入学生们的线上讨论组,发现“每个小组都非常活跃,学生们的科研热情并未减退,反而经过沉淀以后,方向更加明晰。”
疫情期,材料科学系师生科研不停摆,涌现一批科研成果。俞燕蕾教授团队的青年副研究员秦朗老师获得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孙大林教授从3月13日校园准封闭至今,一直在先进材料楼坚守,践行科研不断线,承担的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储氢材料原位表征新方法和高密度氢储运技术未来战略研究”将在5月底完成课题绩效评价;孙大林教授、余学斌教授、王飞青年研究员在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科研成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ACS nano等高水平期刊上。
5月初,更多的实验室开放,材料科学系更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返回实验室做毕业设计和实验。
“在特殊时期、关键时刻,我看到了这群孩子们的强大,有耐力、有冲劲儿。课题组的高效运转,离不开这群在实验室一线的学生们的努力。”俞燕蕾说。
除了迟楠、王鹏飞、赵同金、俞燕蕾、孙大林,在江湾驻守的还有高分子科学系的教授彭慧胜、丁建东等一批复旦科学家们。3月份以来,彭慧胜课题组投稿/修改科研论文8篇,接收5篇,安排了20余次学术报告,团队柔性显示织物及其智能集成系统研究成果获得“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彭慧胜获选为2022年上海地区“最美科技工作者”。
复旦科学家们疫情期住在江湾校区的实验室里,抗疫不断线,科研不停步,直至与同学们在实验室里重逢。疫情期,丰硕的科研成果背后,是复旦人闪亮的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