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品牌福利大放送】小米平板7 Pro:支持政府补贴,...
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款高性能、便携且功能丰富的平板电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娱乐和工作的得力助手。小米平板7 Pro,作为小米家族的最新力作,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雅的设计以及丰富的功能,正逐渐成...
-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
汇智前沿同论道 以“新”提“质”促发展 2024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新进展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9月20日-22日,2024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诊疗规范和新技术研讨会》暨第21届上海和平(长三角)眼科...
-
城家签约丨大零号湾,1932间!
导语:上实城开携手城家共建全龄友好大社区 明永乐二年,夏元吉主持“江浦合流”开凿工程,形成“浦江第一湾”初貌。 这只是“第一幕”。 600多年后,“第二幕”开演:依湾伴校的“大零号湾”崛起。 作为...
-
淘宝毕业季,用胶带助力高校学子轻装启程
蔓蔓日茂,蝉鸣渐起,夏日正当时。 拨穗礼成,当毕业典礼徐徐落幕,也宣告着大学四年的故事将要落下帷幕。在这个充满意义的时刻,淘宝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菜鸟驿站,为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毕业生们精心准备了4万...
-
百事公司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共同打造盛夏趣味之旅
盛夏临近,各地洋溢着专属夏日的快乐氛围。全球领先的食品饮料巨头百事公司将携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推出三款疯狂动物城主题“趣泡”限定特饮,以此开启2024年这场奇妙的盛夏旅程。 作为百事公司旗下特调...
商业
-
破解外贸增长密码!中企跨境×36氪研究院白皮书首发
在全球贸易数字化浪潮下,跨境B2B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助力中国企业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中企跨境携手36氪研究院将在近期联合发布《2025年跨境B2B采购买家行为分析及采购渠道研究》白皮书,并...
-
借助“流量+留量”营销型外贸B2B独立站 中企跨境为出...
2025年,要说B2B企业做出海生意找客户的第一步要做什么,那一定是搭建独立站。 2025年的今天,外贸企业对搭建独立站的必要性已经非常清楚,建独立站已经成为B2B外贸企业的共识。企业做独立站的目...
-
CHRO必读:如何从提升员工体验赋能经营、驱动人效
员工体验的话题已探讨多年,但对于很多人力资源1号位而言依然面临诸多难点:如何从0到1搭建、如何有效落地、如何持续运营等,基于此易路发布一系列解决方案。 近两年,出于降本增效、赋能经营、提升核心员工留...
厚植软实力 海聚英才 上海让人人在奋进中出彩
发布时间:2021/11/26 财经 浏览:359
厚植发展软实力 海聚英才新时代
上海让人人在奋进中出彩
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人才问题之于上海的特殊重要性,在各种场合被一再强调: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人才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根本遵循,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合力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深入推进以“授权松绑”为核心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如今,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人才总量达到675万。累计核发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证超过31万张,占全国的1/4。在历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中,上海一直是人才流入的主要首选地,大量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上海。
让人人都在奋进中出彩!在前不久召开的城市推介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市长龚正亲自推介上海。“欢迎来上海,让世界看到你”,一句推介词,展现的是上海渴求人才、成就人才的诚意。未来,上海还将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让人才的平台更大,天地更宽,环境更好。
“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
2021年11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上海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的一等奖。再往前2个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报告中,上海在全球科技集群中排名第8位,是前15位的城市中唯一保持排名连续提升的城市。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正是在人才开发利用上下足了功夫,最大限度把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才成就了许多上海发展的高光时刻。
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一把手”带头抓“第一资源”,上海各地区各部门抓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空前,人才群体创造出的创新成果空前。
2012年,我国当时口径最大、波段最全、全方位可转动的高性能大型射电望远镜系统“天马望远镜”在上海落成;2016年,凝聚着上海航天人大量心血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2017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下水……
以“为国揽才、为国蓄才”为重要担当,上海人才工作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部署,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楷模和动人故事。
上海市援藏、援疆、援滇干部克服艰苦条件,发挥“组团式”医疗和教育援边优势,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新冠肺炎来袭,上海率先派出援鄂医疗队,先后有9批1649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会同各省市开展技术协同攻关,为抗击疫情贡献上海力量。
“世界会客厅”拓展“朋友圈”
2020年12月,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德国籍专家安格洛夫斯基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在他看来,永久居留身份证的获得不仅让自己“在中国未来生活和工作安下心来”,而且将让跨国交流和协同研究更加便利。
持续发挥好开放这一上海的最大优势,坚持人才发展的国际导向,深化人才开放与国际合作,是上海人才工作的宝贵经验。如今,上海的人才引进战略和政策已形成完整体系,特别是开放的环境、便利的服务,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尤为显著。上海正成为高水平科学家、高科技企业家常来常往的“世界会客厅”。来沪拓展“朋友圈”,成为科学大师们喜欢上海的另一个理由。
滴水湖畔,连续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此举办,每年上百位诺贝尔奖等世界级奖项获得者汇聚于此。位于临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已经启幕,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已经启用,全球“最强大脑”为上海投下了“信任票”。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马约尔看来,上海让他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对原始创新的尊重、对前沿科学的追逐。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生物化学家阿龙·切哈诺沃表示,要让自己的实验室与上海的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研发抗癌新药。
“授权松绑”迸发“蓬勃向上的力量”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完整的人才梯队,既要有重量级“大咖”,也要有众多不可限量的“新锐”。上海各类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都列有青年人才专项,对青年人才给予支持,上海的落户政策更宽松了,人才关心的保障性租赁房供给力度更大了,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空间、众创空间更多了……
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以这里为新起点,不断奋斗、成长、追梦。才露尖尖角的“小荷”获得蓬勃向上的力量,听到拔节生长的声音。
各类人才生机活力竞相迸发的背后,是上海始终坚持人才制度改革导向,向人才使用单位和各类人才“授权松绑”。
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各类人才重点工程行动方案、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文件,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上海率先打造区域人才集聚平台,制定实施支持发展的差异化人才政策,大规模集聚海外人才、青年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进一步释放人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在临港新片区,上海构建开放型人才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其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独特优势,打造海外人才踊跃汇聚目的地、人才综合服务栖息地和人才资源配置枢纽港。
在浦东新区“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建设中,上海率先打造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创业支撑体系、科研平台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率先构建海内外人才生活保障特殊支持政策体系,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强大人才保障。
“刚柔相济”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
“谁能挑起最重的担子、啃下最硬的骨头,谁的工作有声有色、有口皆碑,谁就能拥抱更多机会。”一位在上海工作的人才这样评价上海的人才生态:这是一座刚柔相济的城市,它既重市场评价,又不乏贴心服务。
“人才就是用人单位舍得花大价钱聘用的人”,上海始终将此作为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理念,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将人才价值交给市场评价,让机构、人才、市场、资金充分活跃起来。
围绕抗击疫情疫苗药品研发、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需求,上海坚持政府搭台,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出题者”作用,凝练榜单内容,以成果交付使用为考核手段,撬动了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类市场力量,揭榜的往往是企业和院所,高效解决集成攻关。
上海开发打造了人才数字画像系统,优化人才代表作机制和科研成果评价模型,利用大数据测评开展人才精准评价。授予人工智能领域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引进和评价自主权。2019年起,上海实行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认定,企业可以依据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和贡献破格申报。
“高品质人才生态”,能让人才于细微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近年来,上海着力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才服务意识,设身处地为人才着想,甘当人才服务的“店小二”,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综合发展环境。
“超百亿楼”恒隆广场,把6楼300多平方米的“最佳景观位”留给党群服务站,人才在这里不仅得到一门式服务,解决自身的问题,还在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参与社区建设,体验别样的个人价值。
坐落在宝山的罗店工业园区,集聚着大量的生物医药人才,他们希望就近解决住房问题。罗店镇将农民闲置的乡村别墅打造成人才公寓,不但能拎包入住,而且租金比周边同类房屋低两三成,人才入住率达到70%。如今,这样的乡村人才公寓越来越多。而在正在规划建设的五大新城,更是拿出最好的地块,建设人才公寓,提供给人才安居安业。
“让人才在上海引以为豪、来上海一见倾心、没来上海充满向往。”上海正为实现这样的远景目标而努力。